1984年,武汉柴油机厂聘用洋厂长,完成了中国厂长没有完成的事

时间:2022-11-28 11:14:50 来源:游戏主播网

1984年11月1日,武汉柴油机厂迎来了第一位洋厂长。工人们愤愤不平,可一年后,洋厂长就让他们刮目相看。

这位洋厂长是德国人,名叫威尔纳•格里希,时任武汉柴油机厂技术顾问。他是德国的发动机制造和铁芯技术专家。

刚来时,他忙碌在每个车间,拿个小本子写写画画,详细记录着每个车间存在的不同问题。

他对这些大小不同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许多意见,但这些意见根本无人重视和采纳。

他为此十分苦恼,并常常自言自语:假如我当厂长,我一定会提高生产质量,而且要把工厂办好。

秘书把这事反映给了武汉市市委和市政府,市委市政府经过商量后,决定让这个外国老头当厂长,任期两年。

格里希就这样成为了武汉市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位洋厂长。

新官上任三把火。

游标卡尺、吸铁石和白手套是格里希的标配工具,他随时准备检验产品质量。

一次在总装车间检查时,格里希发现柴油机水箱的螺纹孔转穿了,恐怕会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

于是,格里希紧急让工人停下来,检查所有成品柴油机,直到完全满意,才又重新开工。

经过这一次产品质检,所有人再也不敢马虎,都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流程进行生产。

如此一来,武柴的铸铁报废率降低了许多,柴油机的使用寿命也逐渐延长了。

慢慢地,格里希发现,有好多人对厂里的工作不闻不问,还有的吊儿郎当,什么事也不干,工资却照拿不误。

一打听才知道,这些人都是通过关系进厂的,不做事,白拿工资。

格里希决定对厂里的人事做个大调整。

首先,他将质检科科长和总工程师,这两位只挂虚名的人员进行了辞退,这一下引起全厂轰动。

接下来,在12月的一天。格里希宣布:员工工资将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每个人的工资将由考勤表来决定。

工资制度的调整,让所有人都开始为自己的钱包考虑。这样大大调动了员工们的积极性,工厂的效率自然也就上升了。

然后,格里希又实行了严格的时间管理制度,对于迟到和敷衍工作的人,实行一定惩罚。

一个月过后,武柴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员工们有了十足干劲、工厂效率明显提高、生产大有保障。

一年后,武柴的生产额从1984年前的一万台上升到六万台。由于产品质量的过硬,武柴的产品更是远销东南亚7个国家。

武柴变化,让所有人扬起笑脸,对这个洋厂长投去赞许的眼光。

改革开放引进人才就是好。

1986年11月1日,这位洋厂长的两年任期结束了,他获得武汉市政府授予的“荣誉市民”称号。

2003年,格里希与世长辞。

两年后,武汉市的都市工业区竖起了一尊格里希铜像,以纪念他对柴油厂所做的贡献。

这样的铜像,武汉市共做了两尊,另一尊赠送给了德国杜伊斯堡市。

从格里希对柴油机厂的管理来看,主要是严格按制度行事,不打人情牌。

世间之事,就怕“认真”二字,只要认认真真,就没有做不好的事!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