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和真实三国历史上的人物差别大吗,为什么?

时间:2023-03-09 13:42:38 来源:游戏主播网

很多读者都读过《三国演义》小说,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很多是从《三国演义》里面获取到的,比如曹操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气量狭小等,事实上,三国历史人物和《三国演义》里描述的不尽相同,但为什么会有这样差别呢?我们对这段历史除了《三国演义》,还有什么书籍更客观些吗?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虽然取材于正史,但许多情节和人物活动却是在三国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的。为了塑造人物和故事的趣味性,比如诸葛亮的空城计、草船借箭和借东风等等,只不过是小说家的艺术想象而已。历史形象并不等于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

《三国演义》中对诸多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人们对里面生动的故事和英雄人物津津乐道。但小说毕竟不是历史,那么,对于三国这段历史,我们应该如何去鉴别呢?

首先我们还是要弄清楚什么是历史形象,对于三国这段历史来说。我们首先要读的就是陈寿的《三国志》,陈寿在西晋司马氏取魏,灭蜀,伐吴,最后统一中国之后,大概第五年的时候,就完成了他的这部史学著作《三国志》。

三国志简介

陈寿是一个治学很严谨的人,它虽然收集到了很多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甄别,但只要他认为不可靠,或者有存在疑点的地方,或者靠不住的,经不起推敲的,他一般是不会写进《三国志》里的。因此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三国志》这本书非常的简略,所以大约过了一个100多年,有一个叫做裴松之的,为陈寿的《三国志》做了注解。而裴松之的这个注和一般人做注是不同的,一般人做注,仅是对原著内容里做一些名词解释,或者标一下这个地名是在哪里,这一年发生了势什么事;而裴松之则完全不同,裴松之把他所能看到的历史材料,包括陈寿没有看到的,或者看过不用的,他都会收集起来,注在陈寿的原文后面,这就极大地丰富了三国的史料。

裴松之不仅引用这些材料,还对这些材料进行甄别,他觉得可靠的就注上去,觉得靠不住的他也会注上去,但是会发表他的观点,说这一条恐怕经不起推敲,理由是什么。如果有很多材料,这些材料之间又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裴松之又得不出结论来,他就会“存而不论”,就是把这些不相同的历史材料并列地注在后面,让读者自己来思考。这是一种非常值得学习的治学方式。所以大家可以通过《三国志》,在了解一下这段历史,相互比较。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