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就在大家感叹生意越来越难做,钱越来越难赚时,央视曝光了一个“邪门”生意——卡牌盲盒,让无数青少年沉迷其中,疯狂氪金。
从线下商超的文具店到线上的拆卡直播间,卡牌盲盒俨然成为了孩子们的新晋社交“货币”。
有的孩子花光零用钱all in 购卡,只为买到一张“稀有卡”、“典藏卡”,有的孩子甚至盗刷家长的信用卡“端盒”集卡,只为了在同学间炫耀攀比。
而在黄牛的炒作下,有些卡牌竟然能卖到一张21万元的天价,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利益链条?又为何能让孩子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01、卡牌盲盒到底是啥所谓卡牌盲盒,其实就是一种以随机性为核心的游戏产品。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卡牌,从《奥特曼》到《蛋仔派对》。再到《小马宝莉》等,涵盖动漫、游戏、电竞、潮玩、影视、综艺、虚拟偶像、文化文旅等,几乎包揽所有IP类型。
卡游公司在每个盲盒系列产品里,都设计了普通卡位、中卡位和高卡位。卡位越高越稀缺、抽出来的概率也就越小。
在每个卡包内,有一些卡片是固定包含的,而另一些卡片则以随机的形式出现。孩子们购买这些密封的卡包后,只有在拆开后才能知道自己得到了哪些卡牌。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刺激感和惊喜感,让涉世未深的孩子们对卡牌盲盒逐渐“上头”了。
以当下最火的《小马宝莉》为例,一包小马宝莉卡有趣影、彩虹、辉月、暮光等多种包装。每包售价从2元至10元不等,而卡牌则被分为R、SR、SSR等不同等级。
看到这,大家应该明白了。
这跟8090后小时候集的烟卡、水浒卡、三国卡,以及00后集的MOLLY、SKULLPANDA、DIMOO等盲盒手办没啥区别。同样都属于童年“破烂”。
但卡牌的价格却远低于手办,玩法则大差不差。所以盲盒卡牌迅速替代了盲盒手办,晋升为这届小朋友们的氪金新“顶流”,似乎也符合消费降级的大背景。
当然,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术语”,卡牌玩家们也不例外,研发了一套自己的“黑话”。
购买卡包叫“抽卡”,拆开卡包叫“拆卡”。还有人为了加大抽中的概率,选择购买一整个卡盒,而这就是被所有玩家羡慕的“端盒”。
02、从线下疯狂到线上当前线下实体店的生意有多难做,想必不用我多言。
在消费降级的寒潮中,大型商业综合体的餐饮品牌隔几个月就会换一茬。
卖服装鞋帽的更惨,即便是周末店里都没几个人。可能也就是打着素质教育旗号的各类培训班和辅导班还能从鸡娃家长的钱包里赚到银子。
但还有一类店铺,已经成为各大shopping mall的人气头牌,正是这些兜售卡牌的卡游连锁店。
不仅在线下实体店,人头攒动;在线上的“拆卡直播间”,更是流量爆棚、玩法刺激。
当前一种比较常见的玩法叫“叠叠乐”,即买家购买盲盒卡包,主播代拆,拆出中卡位SSR则再免费开一包、拆出中卡位UR则再免费开两包。
第二轮免费赠送的卡包再以相同的规则继续叠加赠送新的卡包,叠加得越多,抽中最高卡位CR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除了叠叠乐,数小马也是一种简单粗暴,但刺激十足的玩法。同样是买家购买盲盒卡包,主播代拆,然后数所有卡牌上卡通小马的数量,不同的数量对应不同的奖励。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主播“坐庄”’,买家下注的变相“赌博”’,里面的“猫腻”肯定少不了。
未成年买家在拆卡和兑奖的双重刺激下不断下单复购卡牌盲盒,越玩越上瘾,有的玩家甚至在直播间里成箱成箱地买卡、拆卡。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今年上半年,头部卡牌公司卡游在抖音的销售额高达2.78亿元,比2023年全年还高了近2亿元,排名仅次于泡泡玛特。
而孩子们就在这样“赌性”满满的直播间里边写作业边聊天,边下单买卡牌盲盒。不仅专注力被毁得稀碎,父母赚的辛苦钱也被付之一炬。
至于直播间里那句“未成年人禁止购买”的标语简直就是个笑话,主打一个“形式主义”。
03、隐秘的卡牌产业链在这条利润惊人的产业链中,涉及卡游公司、评级机构、实体店铺、以及黄牛等多个环节。
简单来说就是,卡游公司负责产品设计,在每个盲盒系列里都设计了各种档次的卡牌,越稀有的卡牌抽中的概率越小。
评级机构负责“品牌包装”,通过给卡牌打分,推高了卡牌的“身价”,让卡牌实现二次交易。
在央视曝光的调查采访中,某机构的客服就表示经他们评级的卡牌最高卖到了21万元。
实体店铺则负责终端销售,并提供回收和寄卖服务,从中牟利。
据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卡游公司的核心产品——集换式卡牌,销售收入高达16.75亿元,占卡游公司总收入的85.8%,产业规模巨大。
另据《2023年中国收藏卡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收藏卡行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预计到2025年,这一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76.6亿元。
咱们再看看某二手交易平台的数据。我们以“小马宝莉卡”为关键词搜索,成交量高达60000+。也就是说捣腾卡牌的黄牛们也是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通过炒买炒卖,让一张小纸片的价格水涨船高。
看到这,整个卡牌盲盒的交易链条也就扒得一清二楚了:
卡游公司产出卡牌盲盒,评级机构收费鉴卡评级、推高卡牌价格,二手商家回收稀有卡再卖出,每一个环节都赚得盆满钵满,唯独只有孩子们沉迷其中,耗光了自己的时间,也榨干了家长的钱包。
04、未成年的疯狂氪金卡牌盲盒看似是个新物种,其实无非是新瓶装旧酒,用的还是贩卖随机性“暴富”老把戏。
从古早的非法赌博、到当代年轻人热衷的刮刮乐和盲盒手办,再到10后小孩哥、小孩姐们沉迷的盲盒卡牌,利用都是人们对未知的好奇心以及对稀有物品的渴望。
这种随机性开盲盒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内啡肽等,给人一种愉悦和满足感,进而形成上瘾倾向。这种成瘾行为与赌博的心理机制相似,让人难以自控。
孩子们为了集齐稀有卡牌,不断购买卡包,形成了“以小博大”的心态。而当他们抽中稀有卡牌时,内心所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会进一步带来正向反馈,促使他们继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所说:“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一个魔鬼,他随时准备跳出来,只要外界条件允许。”
如今,盲盒卡牌已经成为很多中小学生的一种社交行为,孩子们会在朋友圈或社交平台分享自己拆卡、“端盒”的经历和心得,以此来博得更多社交“货币”。
但显然,国内卡牌产业在疾驰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从未成年人成瘾到涉嫌赌博,从无序的定价体系到缺少规范的交易渠道和公正的二手卡牌鉴定等,都成为阻碍行业正规发展的一道道“紧箍咒”。
而卡牌盲盒背后的这条利益链,正在将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卷入到一场无底洞般的消费漩涡之中。